menu
    close

    鲁大故事

    鲁大故事

    冯长春:考研,我的大学财富
    日期:2018-10-12 阅读:
    打印

    冯长春,交通学院2014级机械2班的学生,考取了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研究生。曾获“人在鲁大杯”征文比赛二等奖,交通学院“铁齿铜牙”辩论赛最佳辩手,交通学院第五届制图技能大赛三等奖,交通学院优秀学生、二等奖学金,第九届“高教杯”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大赛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国家二等奖,2016—2017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。

    时光荏苒,四年大学时光转瞬即逝。冯长春说,相对于很多同学来说,自己觉得并不多么优秀,自己的考研经历是自己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。2014年当时初进大学时,自己对周围的环境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。高中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,进了大学就轻松了。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。就高中繁忙的学业而言,大学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自由。也正因为自由,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才得以显现,在自律中提升,在放纵中堕落。

    冯长春清楚记得,交通学院楼前每年都贴着的考研光荣榜,上面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考取名校。每次路过,都让自己感到羡慕和激励。暗暗许誓,将来自己的照片也一定会贴在上面。他说,“那时候觉得考取名校离自己是那么遥远,触不可及”。

    大学前两年虽然各种活动比较多,冯长春学习可没敢落下,交通学院的学习氛围很好,大一大二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,让自己顺利地通过了四六级,也积极参加一些课外比赛,获得过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大赛国家二等奖。到大三时,冯长春便将考研提上了日程。关于为什么考研,冯长春说:“一方面是想选择更高的平台,进一步提升自己。另一方面想进一步加深专业知识学习,缓解就业压力。一切的一切还是为了圆自己一个名校梦。

    冯长春和绝大多数考研人一样,一开始也纠结于报考学校。报高了怕能力不够,报低了又有些不甘心,很多老师、同学也都说双非考985等学校难度太大。冯长春说,报学校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,把握自身定位。自己选择浙江大学有底气的是自己平时扎实的学习,另外作为鲁大的学生认真踏实,有干劲,不怕吃苦一点也不比其他学校的素质差。

    坚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品质。冯长春表示,考研准备期间的是最考验人的时候。能不能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,能不能“两耳不闻窗外事”的安心复习。为什么都用一样的时间,为什么结果却相差甚远。世界上最公平的是时间,无论是富贵贫穷,勤奋懒惰,时间给予我们的是等价的,这里的学习方法和效率尤为重要。

    在相同的时间里,这就需要结合自身情况,为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。在考研过程中,不少人喜欢喊口号,我要怎么怎么样。冯长春认为喊口号是形式,而坚定不移去做这件事是内容。内容大于形式,当内容符合形式时,会相得益彰,推动发展。

    “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自信。”冯长春表示,自己选择考浙大后,很多同学表示不可思议,认为考上的可能性很低。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,即使过了初试,复试过程中那些名校的老师也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普通双非。

    冯长春认为,如果准备足够充分,比你的竞争者足够优秀,目标院校没必要择次而弃优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他认为我们鲁大学生不比985、211差,即使在硬件上尚有差距,但我们鲁大人有不服输、肯吃苦、敢拼搏的精神,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。

    冯长春感谢学院领导对学生考研、就业的大力支持,十分怀念在麻豆高清视频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,也非常期待在浙江大学的研究生生涯。他说,在鲁大度过了人生中美好四年,“厚德 博学 日新 笃行”的校训深深印在心中,无论身在何处,一定会认真做事,踏实做人,将鲁大的精神传播得更深,更远。(交通学院)


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